新时代新征程,非遗文化和红色资源正焕发出新魅力,成为带动地区发展的重要力量。为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紧跟习近平总书记对非遗文化和红色文化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助力宣传非遗文化、赓续红色血脉,激发青年人文化传承的参与感与获得感。西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乡村振兴实践团在指导老师王寿琮的带领下于暑期赴陇南市开展为期一周的暑期实践活动,通过陇南非遗文化与红色资源的协同联动,将非遗元素和红色基因巧妙结合,从中汲取营养,增强文化自信、弘扬红色精神。
走进非遗馆、走近非遗传承人,体验中国传统文化魅力和非遗文化精髓、感受传承精神。7月26日至27日,团队来到陇南市文县,参了观白马民俗文化博物馆,感受白马人的历史文化,调研文创店里最具当地民族特色的文创产品,研究白马藏族文化开发之路;在白马藏族文化研习所进行文献资料查找并进行深入学习;在文县文化馆观看了白马藏族民族舞蹈——“池哥昼”表演视频。实践团队员赵江梅说:“白马藏族是大山深处的精灵,也是东亚最古老的民族,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了独特的文化,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文化传承道路。现在我们来到这里,正是因为非遗文化传承同样需要年轻人的力量。”
7月28日, 实践团前往文县铁楼藏族乡草河坝村进行采访和调研,丰富社会实践内容,补充完善调研结果。上午,实践团走进“白马”,对铁楼藏族乡副乡长班禅禅进行专访。班乡长谈道:“对于白马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当下区域文化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要适时、合理、积极的制定相关措施,协调、促进区域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对白马藏族文化的开发与利用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充分发挥白马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价值:借助白马藏族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来推动当地文化旅游等经济产业的发展。”
下午,实践团移至铁楼乡强曲村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余林机家中,与非遗传承人对话,深入了解学习民间最真实的文化。在访谈中队员们了解到余老师从小在长辈的耳濡目染下学习白马藏族民俗文化,将这个技艺传承了下来,并积极实践将其融入到当地的文化生活中,对白马人的故事、舞蹈、歌曲、语言、宗教信仰、民俗传承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他说:“在当前大力弘扬非遗文化的背景下,白马藏族文化的发展也取得长足进步,特别是在政府与社会各团体的大力支持下,白马藏族文化有了更多平台去展示与交流。”同时,目前就白马藏族民俗文化的传承方面,余老师仍存在一定的担忧,他表示,保存困难、产业化困难、传承困难是摆在白马藏族民俗文化传承前的三道难题,希望民间风俗文化的发展能够受到更进一步的重视,结合当下时代特色调整整体产业结构和布局,采取多项创新手段提高白马藏族文化的经济效益,从而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于非遗传承活动中来,白马藏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将迈上更高的台阶。
7月29日,实践团走进宕昌县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重温红色历史,感受红色精神。隔着自动门,远远看见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碑,代表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的三支“巨笔”直挺天际,似乎在苍穹和大地之间书写那段波澜壮阔,艰苦卓绝的长征历史。展馆内,一幅幅历史照片,一件件珍贵实物,诉说着长征那段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跟着讲解员慢慢移动,在他饱含深情的讲述中,我们与远去的历史又一次重逢。
实践团队长侯宇秋谈道:“通过这次参观,我们重温红军光荣的革命历史,追忆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感受长征的艰辛。恍惚中,那铺天盖地的呐喊声、冲锋声、枪炮声、风声雨声……交汇在一起,那段不平凡的峥嵘岁月一幕幕浮现于眼前。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一切,值得我们用生命去守护,作为新时代的青年预备党员,我们要坚定地循着他们的足迹,脚踏实地,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让长征精神永放光芒!”
西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传承非遗文化·赓续红色血脉”暑期实践团从乡村文化振兴和红色文化探访两个方面出发,坚持强组织、深调研、重落实、广宣传的实践原则,紧贴新时代背景,将非遗传承与红色文化主题紧密结合在一起,以非遗文化为载体,发扬红色精神,传承红色文化,持续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动地区经济发展贡献力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